close

為什麼國外的人才比我們多?我認為教育制度的影響,佔了很大的原因!

曾在某篇文章看到,印度的工程師說:他們從小就被灌輸「沒有標準答案」。舉例來說,在『歷史』方面,關於印度的國父甘地的問題,可能是這麼問的,『關於甘地的絕食抗議運動,請敘述它發生的過程,並分析發生的起因為何?這個運動對後來的政治、經濟、人權有什麼樣的影響?請分析你的看法。』他們要的,並不是制式化的答案,而要看“你的想法”!

這個考題,如果來到了台灣,大概就變成了『印度甘地發起的絕食運動,起於西元_______年,原因是_______事件,歷時________。』也因此,印度的資訊工程師是全世界相當搶手的。

有一個加拿大的媽媽(我猜是移民過去的),她的女兒有一次拿了數學考卷回來,發現答案幾乎都是錯的,可是分數高達97分(滿分是100)。有一次學校舉辦了親子座談會,邀請了家長們參加,這個媽媽也去了。會中,她問老師,「我女兒的考卷,大概是9分或是7分吧?另外的那個7或9是她自己加上去的吧?」老師說,「不,是我給的分數!」母親不解,「為什麼呢?」「因為,她的解題觀念全都對了,只是最後計算上的失誤,造成她答案不正確。可是,這不該抹煞她的學習成果,因此,我還是給了她97分!」

國外對於孩子們的教育,多半是肯定的、鼓勵的。肯定什麼?肯定他們的努力以及付出,所以,在考卷上的分數是用加法,對一題得多少分,一題一題往上加!鼓勵什麼?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,自己的觀點,不要被舊有的巢臼所限制,開創新格局!

2002年一位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,是一位日本的工程師田中耕一,
他是個化學相關領域的門外漢。而得獎的原因,主要是他在『解析大分子』的方面有所貢獻。起因則是因為他用了一種實驗方式,其實是一個“錯誤”,因為他不知道當時在化學界已有一個理論是『蛋白質大分子不可能被離子化』。也由於他的“無知”(沒自我設限),才讓他勇於嘗試。沒有設限,才有突破!我說這個故事,並非說日本教育成功。我只是要強調,沒有活力、沒有自由度,只有接受的腦袋,是不可能有大作為的!

也許大環境的教育方向不對,但是就我們個人的學習、成長而言,我們的空間是大的。老師不會提出一些爭議性的問題,思考性的問題來考驗我們,那麼,難道我們自己也不能做嗎?

成功,需要的不是藉口,而是每一次的自我突破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尚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